一是資源短板。資源相對需求,尤其完全滿足多元化、多樣化的需求和高端優質化的需求,是不足的。現在全部食物已經超過三分之一依賴進口,因此,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糧棉油糖肉果菜這個位序一點都不能變,保生產;一定要山水林田湖草沙,宜牧則牧,宜林則林,但是,宜耕一定要耕,保證資源充分利用。
二是科技短板。我們的科技短板恰好體現在進口占比較大的農產品方面,一個是大豆,一個是玉米。這兩個短板短在單產水平很低。全國的大豆單產平均水平260斤左右,也就是130公斤左右。而美國的大豆單產平均是240公斤。我國的玉米單產420公斤,美國的玉米單產770公斤。所以,科技短板應該著重解決大豆產品和玉米產品的單產提升。一定要在生物技術上下大力氣,做大文章,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被輿論左右,一定要瞄準主攻方向,不能急于求成,但是也絕對不能放緩我們的步伐。
三是經營主體行為短板。糧食生產效益不高,因此,要激發種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實行土地三權分置,經營權有序流轉,種十畝、二十畝地的糧食不掙錢,種一百畝、兩百畝絕對掙錢。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之下,種植結構要調整,資源型農產品要規模化,非資源型農產品的產出,比如園藝性產品要集約化。資源性農業要減少勞動力,減少的勞動力到集約化農業、到設施農業中去。從這個角度來講,要讓種糧有積極性,要實行規模經營。除了土地的規模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務的規模化。實踐反復證明,服務的規模化可以使生產成本降低,畝均效益提升,將來中國在戶籍農戶家家擁有承包地的情況下,在三權分置的制度安排背景下,形成家庭傳承者兼業+外來者專業的農業經營格局是一個大趨勢。所以,我認為補經營主體短板就要規模化,糧食生產要規模化,非糧食生產要集約化。同時,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價格要穩住,而且還要逐年提升,尤其小麥和水稻。與此同時,要給予種糧農民真正相關的政策支持。
因此,補資源短板,重中之重是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講到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花一千元和五千元帶來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方面政府要舍得花錢,補資源短板。二是瞄準大豆和玉米,補科技短板。三是通過服務規模經營和土地規模經營,激發種糧農民或者從事農業生產農民的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