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食用菌大國,食用菌資源豐富,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大約有2000種食用菌,由中國生產的食用菌種類就占到了50%,其中大約有40種食用菌可以在我國大規模栽培生產,經濟價值較高。
在1970年左右,我國的食用菌主產區為廣東、福建,由于北方地區氣候環境干燥和勞動力豐富的原因也為優質菌種的培育提供了條件,逐漸形成“南菇北擴”的局面。經過了10年的發展,現如今,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大大進步,河南、山東、福建、河北、吉林、黑龍江省等都實現了100萬t的產量。
1、生產模式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食用菌生產模式主要以農戶生產、“企業+農戶”、工廠化為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戶主要是以傳統生產模式生產,與國外的規模化、工廠化生產模式生產相差甚遠。具體體現在我國在食用菌的生產過程中,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這種家庭經營模式會制約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由于小農戶的文化水平有限,導致生產出來的食用菌品質不高,產量低等問題。再加上生產地區交通不是特別便利,導致食用菌滯銷,進而影響了農戶的經濟收入。
2、產業流通問題
總結目前農產品流通模式,主要包括有:小商販收購模式、農業合作社銷售模式、龍頭企業流通模式、超對接模式、“互聯網”模式等。在流通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由于不齊全的農產品流通配套設施、較低的信息化流通方式,都顯現出流通的現代化水平不高;食用菌的品牌塑造仍然存在不足,例如江蘇灌南生產的食用菌,雖然注重了擴大規模生產,但沒有形成品牌,以至于發展存在困境。
3、加工問題
食用菊可以通過烘干保藏技術得以長期保存,以此來滿足市場的銷售需求。我國食用菌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脫水烘干、冷藏保鮮、灌裝加工、浸提加工。雖然加工的步驟比較繁瑣,但質量水平依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還由于加工的繁瑣,效率不高,影響了產量。除此之外,由于品牌沒有打響,在市場上銷售未取得有利局面,這些原因都限制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
1、我國的食品質量監管單位要加大監督力度,構建出食用菌質量標準,以此來規范市場環境;
2、地方要加大監管力度,農業部門、工商部門、質檢部門要共同開展,做好落實工作,可以通過不定期檢查打擊制假行為,必要時候要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市場環境;
3、加大對加工廠的監管力度,確保加工環境合格,保證產品包裝的信息準確,對食用菌要建立認證體系,確保加工食品的安全;
4、政府要鼓勵和支持優質菌種的研究工作,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積極學習先進技術,實現技術成果轉化;
5、積極推進品牌建立,有利于吸引消費者對食用菌的購買,例如廣西橫縣的雙孢蘑菇,品牌樹立的好,顯著提升了雙孢蘑菇在市場中的占有率,產品自身的競爭力也從而加強;
6、從區域經濟地角度來看,可以建立具有新時代意義的食用菌旅游基地,將食用菌產業與當地區位優勢的經濟緊密聯合起來,帶動收益;
7、建立食用菌產業聯盟,能夠提高各個食用菌生產企業信息獲取、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形成穩固的、高效的產業鏈體系,不斷拓展食用菌產業的規模。
綜上所述,通過小編詳細為大家講解我國食用菌的現狀和產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之后找到對策,幫助產業突破困境,實現增產增值。通過不斷加強人才隊伍的建立、以及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聯盟,使我國食用菌產業越來越優質。